:::
第 151 期【2020-12-01】
【師生研究】

完善就學機制 協助經濟文化不利學生展現成效

大學的資源與社會共享社會的資源挹注大學的發展使得以社會利益為最優先的取向下,人民能接受高等教育,此一大學公共性的觀念,自107學年開始,納入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重要策略之一,其目的在於落實大學教育是台灣社會大眾應有的基本權利的信念。

針對此一信念,本校規劃「提升高教公共性:完善就學協助機制,有效促進社會流動項目」之策略,內涵包含課業學習輔導(鼓勵學生自主參加學習活動)、職涯探索輔導(瞭解自我以確立職涯方向)、職場競爭力輔導(輔導學生考取職能所需的證照)及職場就業力(訓練學生擁有正確求職態度與面試技巧等能力)等,期望穩定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在學成績,並提升其未來之就業力。


為瞭解各項補助措施之有效性,本校校務研究辦公室黃俐瑜研究助理、陳慧菁組長、段翰文副教授兼執行秘書針對研究將曾經受過高教深耕補助之學生(106學年度之畢業生)為主要調查對象,確認有無提升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之就業力,其次以107學年度之畢業生作為後續追蹤對象,來瞭解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之就學穩定度,並藉由分析結果提出相關改善措施,以完善學校針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之就學協助機制。


完善就學機制

本研究以〈高教深耕計畫促進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調查〉為題,109年11月13日於屏東大學舉辦之「2020南區大專校院校務研究推動策略聯盟成果展暨研討會」上發表。本研究首先將學生背景資料分為三類族群:一般生、未曾參與補助措施之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曾參與補助措施之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106學年度畢業生3,137位學生,其中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482位,曾參與學校輔助措施人數21位。107學年度畢業生3,339位學生,其中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621位,曾參與學校輔助措施人數71位。106學年度畢業生滿一年流向調查人數共2,406位,其中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有385位,曾參與學校輔助措施人數17位。


以描述性統計計算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佔當年畢業生的比例,及參與學校輔助措施之人數,其次再計算學生在學期間就學穩定度(休退率),並利用獨立樣本T檢定計算在學成績間有無顯著差異,最後再以視覺化圖形呈現各學級各族群之學習表現平均值,經本研究發現:
一、106學年度畢業生之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若有參與課業學習輔導補助措施,學期平均成績較高且退學率低於其他兩類族群。二、針對106學年度之畢業生流向調查,可知補助職涯探索輔導、職場競爭力輔導或職場就業力輔導的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其進行UCAN專業職能診斷分數會高於一般生,且畢業後工作現況為全職工作者的比例(就業力)亦會高於一般生( 92.9% > 82.8% )。三、107學年度畢業生之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若有參與課業學習輔導補助措施,學期平均成績較高且退學率低於其它兩類族群。四、針對第三項研究發現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時,其分析結果是106學年度第二學期後學期成績上會有顯著差異,表示受補助之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成績優於未受補助學生。

綜合上述發現,只要參與本校課業學習輔導補助之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在學成績上能較優於未補助之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且退學率較低於一般生或未參與課業學習輔導之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因此學校針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之就學補助措施是有效的,亦能提高受補助學生之就學穩定度


由於本研究是以106學年度的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而高教深耕計畫自107年度起實施,調查對象僅接受補助一學期即畢業,學校尚未有較長時間去深入瞭解補助模式,再加上目前畢業生流向調查尚未執行107學年度之畢業生,因此,就業力的分析只限於106學年度之畢業生,使得關於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就業表現的資訊量較少,未來將針對107學年度之畢業生流向進行調查分析,並驗證是否有效促進社會流動,另一方面,亦針對未持續申請之學生(非每學期參與補助)進行更深入探討,瞭解學生未持續補助之因素,以利後續學校政策之擬訂。